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> 吴氏学子 吴氏学子
布衣吴伯萧
发布时间:2016.10.21 新闻来源:江淮时报 浏览次数:

布衣吴伯萧

  “种花好,种菜更好。花种得好,姹紫嫣红,满园芬芳,可以欣赏;菜种得好,嫩绿的茎叶,肥硕的块根,多浆的果实,却可以食用。 ”这是中学语文《菜园小记》一文的片段。我喜欢这样的文风,真实、质朴、自然,不摆花架子,不故弄玄虚。俗话说“文如其人”,作者吴伯萧又是怎样的人呢?


  吴伯萧本是民国政府教育界的高级职员,抗战爆发后,他满怀救国之心,毅然放弃优裕的生活,来到延安工作,后加入中国共产党,成为高级干部。我们所熟知的《记一辆纺车》、《南泥湾》、《菜园小记》这些文章,通过吴老的娓娓道来,可以窥斑知豹,了解一些延安生活的剪影。亲自种菜、养花、纺纱、种田,这些劳作将吴伯箫培养成了一个跟土地同呼吸的写作者。吴伯箫始终能站在人民的角度来思考问。

  吴伯箫身居高位而不谋私利,在北京工作多年,一直住在一个大杂院里,跟普通百姓一样,上下班挤公共汽车。有一次作家梁晓声去看吴伯箫,发现吴家的居住条件很差。因为附近正在施工,院落已不存在。吴家仅有两间厢房,接待来客的那一间有十三四平米,中间以木条为骨,裱着大白纸,作为间壁。里面一半是吴伯箫的卧室,外边一半是书房。一张桌子,就占去了外间的大部分面积。宾主两人落座。第三个人就几乎无处安身了。要是遇上来客众多,只能到外面去谈。房檐下,生着小煤炉,地上贴着几排新做的煤饼。梁晓声很奇怪,一个党的高级干部,生活境遇居然如此糟糕?吴伯箫不以为然,他说:“这不是蛮好吗?有睡觉的地方,有写作的地方,可以了。 ”
  吴伯箫临终时,对子女们说:“我死后不要给人民添任何麻烦,不通知亲友,不举行任何仪式,希望把骨灰撒在家乡的泰山。 ”这就是“布衣”吴伯箫的情怀。布衣原指平民,吴伯箫不是平民却始终保持着“布衣精神”,更加难能可贵。

  吴伯箫手下曾经有七个年轻人。有一天,某男丢了两百元钱,这在过去工资收入极低的情况下,可不是个小数目。某男向吴伯箫汇报了,吴老叫他不要声张,说这笔钱一定能够找到。过了几天,在那六个人都在场的时候,吴老将两百元交给某男,说:“你的钱找到了。不知是哪位同志找到后放在我的抽屉里了! ”某男当然很高兴。当天,又有两百元钱出现在吴老抽屉里,原来他交给失主的两百元钱,是他自己的。但对于这件事,他再也没有追究过。六个年轻人先后离开他时,都恋恋不舍,有的甚至哭了……如果吴伯箫选择报警,或者最终没有找出偷钱者,我想那六个年轻人的档案中都会留下污点。是吴伯箫巧妙地化解了这次危机,这也是他爱护青年人的表现。

49.3K

Copyright © 2016 贵州吴氏宗亲吴文化研究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
地址: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顺新路附51号 黔ICP备2023000662号-1 你是第32584位访客!!